新世纪娱乐-中国竞彩网¥官网平台

图片

新闻中心

位置: 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西大 > 正文

实干故事|为产氢“发动机”找到更耐用材料

作者:顾醒航     编辑:黎锦     来源:广西云客户端   发表于: 2025-03-19 11:19  点击:

https://apph5.cloudgx.cn/article/sync1901992794245005312

开学即冲刺!新学期的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理教授危增曦,用这样的状态忙着备课、上课。“寒假的时候,经常往工厂跑,这学期我要上一门新课,最近都在忙着备课教学。”危增曦介绍时,语速很快。


此前,作为广西大学“结构热力学与微纳化工”课题组的一员,危增曦与课题组负责人赵双良教授共同指导2024级博士生王倩和覃瑶,在电催化产氢材料的研制中取得了新突破,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的PdPtRuRhAu高熵合金纳米催化剂。


这一成果为何重要?危增曦介绍,氢能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,在大规模制氢时,催化剂就像产氢的“发动机”,传统催化剂在制氢时所需的高温高酸性环境中,就像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汽车发动机,容易发生“老化”,从而导致产氢效率急剧下降,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。而他们的研究,为产氢的“发动机”找到了更耐用的材料。


课题组在讨论课题进展,左一为危增曦,左三为课题组负责人赵双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

这种新型合金催化剂由多种贵金属复合而成,其结构宛如一个微型“石榴籽”,其中每种金属各司其职,又能“协同作战”,这种结构使其具备出色的耐高温、抗腐蚀性能,能够在工业级高强度电流下长时间稳定工作。模拟实验显示,该催化剂在连续工作时长超过800小时的情况下,性能几乎不衰减。这项成果有望大大减少大规模制氢时催化剂的更换频率,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,有助于推动大规模制氢技术的发展。


这项成果的取得,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创新与实干。危增曦介绍,为取得这项成果,研究团队成员历经了长达3年的努力。研究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,学科背景也不尽相同,这项成果涉及材料学、化学、物理学、计算机等多个领域,需要团队成员具备跨学科思维,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,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,才能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。


“比如说,研究中涉及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,我并非计算机出身,碰到了问题,就要和团队成员一起,在实干中不断学习,不断创新来解决问题。”危增曦说。在实现“从0到1”的创新突破后,研究团队正努力实现“从1到100”的提升。近年来,危增曦所在的研究团队秉持“从书架走向货架”的科研理念,除了高熵合金纳米催化剂,团队在“双氧水”绿色制备技术上也取得显著进展。


双氧水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氧化剂,在广西半导体、新材料等产业中广泛应用。团队通过“揭榜挂帅”承担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,研发出一系列服务于“双氧水”绿色制备、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和电解水制氢等过程的新型高性能催化剂,已申请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。团队还成功搭建了“双氧水”安全、稳定连续生产的实验平台,目前正在和企业对接,争取早日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。


目前,广西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,实干与创新尤为重要。“现在我们团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将来我们期望做出更多新型催化剂,服务产业切实需求,为氢能产业发展贡献智慧。”危增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期望,非常迫切。



编辑:黎锦

上一条:高质量谱写“双一流”建设新篇章

下一条:为产氢“发动机”找到更耐用材料